標題:
何謂”心”,”性”
發問:
阿彌佗佛!諸位師兄,師姐大家好,想請教兩個名詞,懇請賜教, 1.何謂"心"!何謂"性"! 2.何謂"因地"!何謂"果地"! p.s.能否以較為簡單,白話,甚或譬喻之類的方式開演解說,因為不才我真的很"白",縱使看過經書上的名詞解釋,還是無法理解或認同! 更新: 在此先感謝諸位大德如此詳實的解說,能將心與性做切割,可是真的可以切割麼?所謂明心見性,是明什麼心又見哪個性呢!?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,苟不教,性乃遷;"性"不是不會改變的麼?又常聽人說某某人的"性"不好,"性"格善變,這麼說似乎又說"性"是可變易的囉! 更新 2: 又六祖曾比喻說:心是地,性為王,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,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壞,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總覺得好像把"性"和"心"顛倒了順序,還是應該怎麼解釋才對呢,所以我常把性和心都搞錯,或是混淆!因此我常覺得佛罵顛倒眾生時,好像就是罵不才我!
最佳解答:
[心;性]簡單譬喻如下...***我看到[好油亮];聞到[好香]....的一塊肉..我想要吃-----這種感覺就是[心]在起作用..***看到一塊東西...有油光;有味道....只有如此,不留痕跡,不再分別比較,也無回憶...就是[性]!所以[心]不起分別比較...就可以說等同於[性].[因地]...[地]是一種修持程度的位階..例如...由發心至成佛間,修行上求菩提,下化眾生等佛因之菩薩,稱為因地佛.[果地]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覺果滿之極位。又作果位。例如聲聞乘之果地有...一,二,三,四果羅漢的分別等。菩薩乘的果地是佛. 2006-11-10 10:35:24 補充: 若要討論[心]或[性]..佛學辭典就可找到一大堆的資料...只是以[眾生]的[心,性],並以[佛學論點]作為討論的[假設前提]......才能有清晰的認知....否則陷入[文字迷障]中;永遠也跳脫不出來!! 2006-11-11 16:58:33 補充: 若要討論[心]或[性]..佛學辭典就可找到一大堆的資料.但卻是複雜而混亂的.... 只是以[眾生]的[心,性],並以[佛學論點]作為討論的[[假設前提]]......才能有清晰的認知基礎....否則陷入[文字迷障]中;會永遠也跳脫不出來!!
其他解答:
阿彌陀佛!师兄好 1.“心”是識、本耒沒有的所以會变 “性”是原量、是本質、本耒有的所以不變 P/S“心”“識”——就是第一位“心”见於外在的東西、認識“外在”的事物〈簡单〉的来說就是〈以為〉、以為是什麼、、、、、所以什麼、、、、、 是“外来”而〈感觉〉是抽象的,所以佛經叫——〈攀緣〉也叫第一“心所” 而“性”是“原量”、是“質能”本來就存在的——如〈空氣〉、但也是屬於〈看不見的〉抽象的、但本來有的 2.“因地”就是最初發心的菩薩開始的原理、原則 而“果地”就是菩薩“証果”的“果覺位” 2006-11-10 14:52:53 補充: 因心地不真、果招疑痴漢不向心外求、只向內自修心外求無法、內藏靈山頭|||||關於心.性的問題 建議你看 玄宗道心秘藏寶鑑|||||性 本來如此,沒有分別 心 意識為主,產生分別 「心」與「性」是互為一體兩面 故必先明「心」,方能見「性」 眾生不能完全明白心的運作方式,又怎能見性! 一、因地 例如西藏顯宗以因地修法為主,修菩薩道。菩薩乃成佛的因,先從凡夫變成菩薩,然後菩薩再變成佛,從基礎上一步步,循序漸進地來修證。 二、果地 例如西藏密宗以果地修法為主,修即身成佛。亦稱為本尊法,就是隨時隨地觀想這個本尊,想他什麼樣子、擺什麼姿勢、穿什麼衣服...等等,每分每秒都在想,想自己就是他,他就是自己,自己的身語意就是他的身語意,身語意這三業就變成三密,意思是轉三業為三密,這就是密宗所謂的大圓滿。所以這個本尊就要挑一個已成佛的本尊,既然是我的這個就變成他的那個,所以直接就是在修果地啦。|||||性 你本來的樣子,原來的自己 心 性再造出的,自己 以夢為喻 性,就是那個睏著在呼吸的肉身 心,就是那個睏著製造出的""夢境"" 所以眾生皆有佛"性",,,皆有,那個""肉身"" 這樣說不知您能明白嗎? 還不能,偶們再討論囉!|||||壹、心與性一、心心,指執取具有思量(緣慮)之作用者。心可能是指心王及心所法之總稱,相當於五蘊中之受、想、行、識等四蘊。(將心之主體與從屬作用分開時,心的主體稱為心王,心的從屬作用稱為心所。)心有時則專指心王,相當於五蘊中之識蘊,亦即是六識或八識。在大乘唯識宗,「心」則指第八阿賴耶識,含有積集之義,乃諸法產生之根本體,故亦稱集起心,即阿賴耶識蓄積種子而能生起現行之意。(前六識稱為「識」,即了別、認識作用;第七末那識稱為「意」,即思惟作用。)如果是心臟,佛教用語是肉團心、真實心、堅實心。二、性性,與「相」、「修」相對,有不變之義,指本來具足之性質、事物之實體(即自性)、相對於相狀而言之自體、眾生之素質(種性)等;即受外界影響亦不改變之本質。性可以分為:總性,如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無生、無滅等。無常、無我等為一切法共通之理性。別性,如火為熱性、水為濕性、心為識性等。熱性、濕性等則為諸法各別之自性。貳、地地者,位地、階位之意。一、因地因地,係指修行佛道之階位,亦即指由因行至證果間之階位。因地可分為二種:對佛果之果位而言,等覺以下者都稱為因地。如教行信證卷二之「法藏菩薩因位時」一語,係對阿彌陀佛之果地而言。蓋法藏菩薩係阿彌陀佛於往昔因位時之名號。對初地以上之菩薩而言,地前菩薩之階位皆稱為因地。亦即對已證位者,稱未證位者為因地。首楞嚴經卷五:「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入無生忍。」即是一例。二、果地果地,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覺果滿之極位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乘果地各異,而聲聞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別。楞嚴經卷四:「應當審觀,因地發心與果地覺,為同為異。」|||||各位實習生研究生阿彌陀佛: 心就是包括有情與無情,當我對一個人有情的時候是心的 起作用,當我對一個人無情的時候也是心的起作用,如是 因如是果,心本具的功能就是起作用,起而不起用而不用 無所不起無所不用,我們的六根功能稱為心性起作用,眼 根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。 眼根的功能就是照見種種色,顏色無自體依眼根而生眼識 界,耳鼻舌身亦復如是,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舌身意 生香味觸法,全部都是心性也稱為如來藏性,不過我們眾 生用的是心意識,七大種如來藏性(地水火風空見識)。 當我們心不起作用的時候,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,當 我們的心起作用的時候,就是六根六塵六識,因果依世俗 的說法就是,您去種一棵樹您種什麼種子(因)就會結什 麼(果)實,因地就是有分兩種:一種是凡夫地到成佛地 ,一種是因果同時稱為世出出世間上上禪,為什麼會這樣 ?因為以出世法來說因果同時,如果以世間法來說,六道 輪迴稱輪迴性,因會變成果果會轉成因,相生相剋。 總結:皈依三寶之後就是要邁向成佛之路,凡夫地是因地 成佛之後是佛果,心性用在眾生性就是菩薩道,用在涅盤 性就是般若波羅密。|||||心>六根六塵交涉ㄉ妄心<妄念>心只是假名>假名>表達時方便設立ㄉ名相 性>本性>佛性>空性(無物質ㄉ障礙) 因地>意識有修行ㄉ觀念同世尊方式去執行 果地>就跟世尊一樣成就 因地>每天都在想賺錢存錢成富翁踏實去執行 果地>一段時間後銀行就有一筆可觀ㄉ財富 淺見提供參考7C4CB18E23D7C5B7
- Mar 26 Sat 2016 04:53
何謂”心”,”性”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